唐詩三百首第74首李白的《蜀道難》,收錄于清人孫洙(蘅塘退士)《唐詩三百首》第四卷七言樂府。詩人承古意,用古調(diào),創(chuàng)為新聲。以嗟嘆起、嗟嘆結(jié),三言蜀道之難,才思放肆,變幻恍惚,盡脫蹊徑,妙在起伏。以“奇”貫穿全詩,“爾來四萬八千歲”妙在跌宕,“連峰去天不盈尺”妙于無理。全詩險難與奇?zhèn)ソ蝗冢纬尚劢”挤诺臍鈩荨?/p>
蜀道難作品原文
蜀道難
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西當(dāng)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顛。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biāo),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
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問君西游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
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
又聞子規(guī)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
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
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zhuǎn)石萬壑雷。
其險也如此,嗟爾遠(yuǎn)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dāng)關(guān),萬夫莫開。
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
朝避猛虎,夕避長蛇。
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cè)身西望長咨嗟。
蜀道難譯文注釋
譯文一
哎呀呵,那么高那么險!
蜀道難走啊,比上青天還難!
古代的蜀王蠶叢和魚鳧,開國的年代多么遙遠(yuǎn)。
從那以后經(jīng)歷四萬八千年,一直與秦地隔絕不通人煙。
西面的太白山有條鳥道,飛鳥才可橫度到峨眉山巔。
可憐地崩山塌壯士被壓死,然后才有山路棧道相互的勾連。
上有日神的六龍車也要繞道而行的高峰。
下有沖波激浪曲折回旋的大川。
善飛的黃鶴尚且不能夠飛過,猿猱想過去也憂愁難攀援。
青泥嶺是何等的迂回曲折,百步就要圍繞巖巒轉(zhuǎn)九彎。
緊閉住呼吸似可伸手摸星辰,用手撫捂胸口坐下長久氣喘。
請問你西游何時才能回還?
恐怕是山高路險不可登攀。
只見鳥兒在古樹上哀聲叫,雄飛雌隨在樹林中間飛繞。
又聽到杜鵑鳥在月夜啼鳴,哀愁滿空山。
蜀道難走啊,比上青天還難!
叫人聽了紅顏也頓時憔悴!
山峰連山峰離天不到一尺,枯松倒掛倚靠在懸崖絕壁。
急流和瀑布爭著奔瀉喧響,撞崖翻石如同萬山響驚雷。
蜀道間是這樣艱險,可嘆你這遠(yuǎn)道之人為什么要到這里來!
劍閣道的山勢高大而險峻,一夫當(dāng)關(guān),萬人也別想打開。
守關(guān)的如果不忠實可靠,就會變成為害人的狼豺。
早晨要躲避猛虎,晚上要防備毒蛇。
它們磨快牙齒吸人血,殺人如同斬麻。
在錦官城雖說快樂,還是不如早早回家。
蜀道難走啊,比上青天還難!
我轉(zhuǎn)身西望禁不住長長嘆息!
譯文二
啊呀呀,真是太高峻了啊,蜀道之難行,更難于上青天!從蠶叢直到魚鳧,蜀國的開基是多么遙遠(yuǎn)的事情啊,但是從那以后整整四萬八千年,都未能與四塞的秦地人煙相通。
西面的太白山上,據(jù)說有只有飛鳥才能逾越的道路,可以橫渡峨嵋的巔峰。因為傳說中五丁開山,地裂山崩,五丁被壓死,然后才有通天的階梯、石制的棧道,把蜀、秦兩地相連通起來。這條蜀道啊,其上有能夠使?fàn)坷哲嚨牧鶙l螭龍都到此而返的高峰,其下有曲折奔流、洶涌澎湃的江水。就算黃鶴也難以飛渡啊,就算猿猴想要逾越,都發(fā)愁難以攀援。還有那曲折盤繞的青泥嶺,走百步便有九重拐彎,圍繞著高峻的山巖。蜀地可以摸到參星,到了秦地可以摸到井宿,仰天而望呼吸難,不禁長嘆手撫胸。
試問您西游蜀地,要何時才能歸來啊,那險峻的道路、陡峭的山壁,真是太難攀登了呀。一路上只能聽到悲凄的鳥兒在古樹上哀號,雄鳥在前,雌鳥在后,徘徊在林間。又聽那杜鵑鳥朝著夜間明月聲聲啼鳴,惆悵那山間的空曠。蜀道之難行,更難于上青天啊,讓人聽到這些鳥叫不禁容顏頓改。
連綿的山峰,似乎距離高天僅不到一尺,絕壁上倒掛著枯萎的松樹。飛流的瀑布喧囂震響,沖擊著山崖和巖石,仿佛千山萬壑中都響起驚雷。蜀道是如此地危險,慨嘆那些遠(yuǎn)到之人究竟為何要到這里來呢?那劍閣又如此崢嶸,古樹森森,一夫當(dāng)關(guān),萬夫莫開,守備之人倘若不可信賴,便會化作豺狼,白天似猛虎,晚間似長蛇,磨著牙齒吮著血,殺害百姓如亂麻。雖說錦官城是個好去處,但還是早些回家吧。蜀道之難行,更難于上青天啊,我側(cè)過身去向西望,不禁發(fā)出長長的嘆息聲。
注釋
蜀道難:古樂府名,屬于“相和歌·瑟調(diào)曲”。
噫吁嚱(yī xū xī):驚嘆聲,蜀地方言,北宋宋庠《宋景文公筆記》載:“蜀人見物驚異,輒曰‘噫吁嚱’,李白作《蜀道難》,因用之。”
蠶叢及魚鳧:從蠶叢到魚鳧。蠶叢、魚鳧皆傳說中古蜀王之名,揚雄《蜀本王紀(jì)》載:“蜀王之先,名蠶叢、柏灌、魚鳧、蒲澤、開明……從開明上至蠶叢,積三萬四千歲。”
爾來:從那時以來。
秦塞:指秦地(今陜西省中南部和甘肅省東部),秦地四周有山川險阻,古稱“四塞之地”,故名秦塞。
太白:即太白山,又名太乙山,在今天陜西省眉縣、太白縣一帶。
橫絕:橫越。
地崩山摧壯士死:典出《華陽國志·蜀志》,載:“秦惠王知蜀王好色,許嫁五女于蜀。蜀遣五丁迎之。還到梓潼,見一大蛇入穴中,一人攬其尾掣之,不禁,至五人相助,大呼拽蛇,山崩時壓殺五人及秦五女并將從,而山分為五嶺。”
六龍回日:《淮南子》注載:“日乘車,駕以六龍,羲和御之。日至此面而薄于虞淵,羲和至此而回六螭。”螭即龍的一種。
猿猱(náo):指蜀山中最善攀援的猴類。猱是猿猴的一種,又名“狨”或“獼猴”,《詩·小雅·角弓》有“毋教猱升木”句。
青泥:指青泥嶺,在今天甘肅省徽縣南、陜西省略陽縣北?!对涂たh志》載:“青泥嶺,在縣西北五十三里,接溪山東,即今通路也。懸崖萬仞,山多云雨,行者屢逢泥淖,故號青泥嶺。”
捫參歷井:參、井是二星宿名,古人以天上星宿分配地上州國,稱為“分野”,參星為蜀地分野,井星為秦地分野。捫是用手摸,歷是經(jīng)過,此為互文,即捫參、井,并歷參、井。
脅息:屏住呼吸。
撫膺(yīng):膺即胸口,撫膺指撫摩或捶拍胸口,以抒惋惜、哀嘆、悲憤等情。潘岳《哀永逝文》有“聞鳴雞兮戒期,咸驚號兮撫膺”句。
巉(chán)巖:險惡陡峭的山壁。
子規(guī):杜鵑鳥的俗名,《蜀記》載:“昔有人姓杜名宇,王蜀,號曰望帝。宇死,俗說杜宇化為子規(guī)。子規(guī),鳥名也。蜀人聞子規(guī)鳴,皆曰望帝也。”
飛湍(tuān):飛奔而下的急流。
喧豗(huī):水流轟響聲。
砯(pīng):水擊巖石之聲。
劍閣:又名劍門關(guān),在四川省劍閣縣北,地勢險要,張載《劍閣銘》稱:“一人荷戟,萬夫趦趄。形勝之地,匪親勿居。”
匪親:“匪”通“非”,匪親意為非可信賴之人。
錦城:即錦官城,成都的別名。
咨嗟:嘆息。
蜀道難作品鑒賞
賞析一
這首詩大約是唐玄宗天寶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長安時所寫。詩人大體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線索,抓住各處山水特點來描寫,以展示蜀道之難。
從“噫吁”到“然后天梯石棧方鉤連”為一個段落。一開篇就極言蜀道之難,以感情強烈的詠嘆點出主題,為全詩奠定了雄放的基調(diào)。從“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biāo)”至“使人聽此凋朱顏”為又一段落。這一段極寫山勢的高危,山高寫得愈充分,愈可見路之難行。自“連峰去天不盈尺”至全篇結(jié)束,主要從山川之險來揭示蜀道之難,著力渲染驚險的氣氛。
李白以變化莫測的筆法,淋漓盡致地刻畫了蜀道之難,藝術(shù)地展現(xiàn)了古老蜀道逶迤、崢嶸、高峻、崎嶇的面貌,描繪出一幅色彩絢麗的山水畫卷,充滿極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
賞析二
關(guān)于這首詩的背景,歷來有多種說法,或云諷諫避亂入蜀的唐玄宗,或云規(guī)勸房琯、杜甫二人出蜀,或云諷刺章仇兼瓊不聽朝廷節(jié)制。但此詩最早見錄于殷璠所編纂的《河岳英靈集》,該書成于公元753年,也即唐玄宗天寶十二載,當(dāng)時安史之亂尚未爆發(fā),房、杜也未入蜀,可見前兩說不確。而章仇兼瓊守蜀,雖然恣行不法,卻也并無割據(jù)之意,第三說也值得商榷。能夠確定的是,此詩當(dāng)作于天寶十二載之前,詩中有“問君西游何時還”句,可知是送友人入蜀之作。蜀道難行,友人千里入蜀,李白深感擔(dān)憂,故作此詩。
這是李白歌行詩的代表作,想象奇特、氣概豪雄、節(jié)奏鏗鏘、逸興云飛,極言蜀道之難,并隱含憂國之意。開篇即以蜀地俗語高呼“噫吁嚱”,直言“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此后又多次重復(fù)喟嘆,直至“側(cè)身西望長咨嗟”為終。詩的第一部分竟然從古史傳說寫起,言蜀道艱難,故而閉塞,雖接秦塞,卻“四萬八千歲”不通人煙。其后再述五丁開山的傳說,言即使有此艱難蜀道亦為天開,非人力所能造成。蜀道因何而艱難?詩人總言群嶺高峻,竟然能夠阻礙紅日之移,并使黃鶴難過,猿猱難攀。既而再言道路之曲折,巉巖重重,使人“以手撫膺坐長嘆”,即使林中鳥鳴之聲,聽到旅人耳中,都似乎充滿了無限的哀傷和惆悵。
子規(guī)即杜鵑,又名杜宇,傳說為蜀帝杜宇死后所化,其叫聲凄厲,類似于“不如歸去”。李白即以此典為轉(zhuǎn)折,引出“問君西游何時還”的試問。于是在反復(fù)詠嘆蜀道之高、之險之后,突然慨嘆國事,說如此險要之處,“所守或匪親”,定必為百姓之禍,既然如此,那么“錦城雖云樂”又有什么意義呢?還“不如早還家”算了。天寶初年,唐朝雖然盛極而衰,但禍患始萌、暴亂未興,能夠提前預(yù)見到亂動的苗頭,為此而發(fā)出如此哀嘆,可見李白對當(dāng)時社會矛盾有著相當(dāng)清醒的認(rèn)知。
此詩一大特色在于夸張。李白是浪漫主義詩人的標(biāo)桿,他的想象力極為雄奇,夸張修辭之從心所欲、不憚其極,是旁人所無法比擬的。古蜀之開國,其實也不過數(shù)千年,《蜀王本紀(jì)》云“三萬四千歲”本來就已經(jīng)很夸張,李白猶嫌不足,而言“四萬八千歲”。民謠言蜀山之高,有“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句,李白更言“不盈尺”。蜀道難行,便言“難于上青天”,蜀山高峻,便言“六龍回日”、“捫參歷井”,飛瀑擊石,便言“萬壑雷”,再加上穿插以種種神話、傳說(古蜀開國、五丁開山、六螭御日、杜宇啼血等),則李白筆下的蜀山、蜀道,直非人間之山、之路,而是他雄奇想象中虛構(gòu)出來的神話境界。吟詠此詩,還可以參看《夢游天姥吟留別》一詩,李白筆下的山水風(fēng)光,大抵如是。
然而李白本為蜀人,蜀道雖難,他出入來回也非止一次,比起《夢游天姥吟留別》來,他筆下的蜀山、蜀道,既有虛幻的一面,又有真實的一面。詩歌先寫太白、峨嵋,再寫青泥,繼而是劍閣,直抵成都(錦城),正是由秦入蜀一路之所經(jīng)。仿佛詩人的魂魄跟隨著入蜀的友人,步步行來,步步規(guī)勸,使詩意連綿貫穿,雖然反復(fù)言其險峻難行,卻毫無細(xì)碎之感,而渾然一體,章法嚴(yán)謹(jǐn)。
看似飛揚跋扈,其實隱含章法,這正是李白詩歌的又一大特色。而此詩另一大特色,則在于雜用長短句,絲毫不受傳統(tǒng)詩歌形式的約束。古詩的發(fā)展有其階段性,周則四言為主,魏晉五言為主,唐代則盛行七言。唐代歌行,大抵以五、七言為主,偶爾雜以更長或更短的句子,李白此詩本體為七言,但所雜別言卻占有無人可以企及的比例。詩中有三言(噫吁嚱)、有四言(磨牙吮血)、有五言(蠶叢及魚鳧),甚至有九言(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biāo))、十一言(嗟爾遠(yuǎn)道之人胡為乎來哉),似乎全無顧忌,全無拘束,但通篇讀來卻又順暢無比,其實長短句的運用全由情感激發(fā)所得,洶涌澎湃中怒濤所指,全是一個方向。
如此不羈地使用長短句的詩歌,在李白之前是否存在過呢?確實是存在過的,那就是《楚辭》。比起周文化的多樣但有序來,楚文化更加飛揚恣意、氣象萬千,而比起周文化之重人事來,楚文化則充滿了遠(yuǎn)古的神話色彩,這兩大特色凝練于騷體之中,也直接影響了李白。李白的詩歌深受楚騷影響,不拘形式,充滿想象,樂觀而曠達(dá),這首《蜀道難》則可謂是此種特色的極大成者。
賞析三
本詩是一首浪漫主義的代表作,最能體現(xiàn)李白豪放、奇麗的詩風(fēng),大概是唐玄宗天寶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長安時所寫。本詩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按照從古至今、從秦入蜀的順序來展示蜀地山水的特色,突出蜀道的險峻難行。
第一部分從開頭到“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詩人開篇詠嘆,并用一系列神話故事和歷史傳說點明蜀道難的主題,奠定了全詩豪放的基調(diào)。秦、蜀兩地自古便被高山所阻隔,從秦到蜀,第一個阻礙便是太白峰,而似乎只有飛得高的鳥兒才能從其低缺處飛過去。“地崩”句中引用了一個傳說:秦惠王將五個美女嫁到蜀地,蜀國派五個大力士去迎接。到梓潼時,一條大蛇突然出現(xiàn),并鉆入山洞中。五個大力士拽住蛇尾巴想將它拽出來,結(jié)果卻將山拽塌了。所有人都被壓死在山下。于是,從秦入蜀才有山路和棧道連接起來。這里,詩人引經(jīng)據(jù)典、并用夸張的藝術(shù)手法,聲情并茂地書寫了蜀道的起源。
第二部分從“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biāo)”到“使人聽此凋朱顏”。這部分寫了山的高險和路的艱難。詩人先用神話傳說引入主題,又用黃鶴難越、猿猱愁攀來巧妙襯托山的高險。青泥嶺是唐時進(jìn)入蜀地的重要通道,詩人夸大山勢的險峻和山峰的縈回,又襯托了行進(jìn)的艱難。到這里,蜀道難似乎已經(jīng)被寫到了極致。但之后,詩人又宕開一筆,用充滿悲情的“問君”一句引發(fā)出旅愁,將一片充滿悲涼古木和凄清鳥鳴的景象呈現(xiàn)到了讀者面前。詩人借景物抒發(fā)愁情,“悲鳥號古木”、“子規(guī)啼夜月”等具有強烈感情色彩的景觀,對襯托蜀道難起到了有力的渲染作用。
第三部分從“連峰去天不盈尺”到結(jié)尾。詩人先寫山川的險峻,再由靜而動地寫飛流、山石等令人驚恐的場面。接著這種氛圍,詩人揮筆指向要塞劍閣,從對劍閣險要的慨嘆中,寫到了對政治的分析。詩人反復(fù)詠嘆的寫法給人強烈的震撼,令人動容。
蜀道難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
字號: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
籍貫:祖籍隴西成紀(jì)(現(xiàn)甘肅省秦安縣隴城)
作品風(fēng)格:豪邁縱逸
詩人小傳: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一說出生于劍南道之綿州(今四川綿陽江油市青蓮鄉(xiāng)),一說生于西域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五歲時隨父遷居綿州,他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詩人之一,也是唐朝最富盛名的浪漫主義大詩人,人稱“詩仙”。
李白二十五歲時只身出蜀,漫游各地,曾多次寫詩干謁權(quán)貴,但未得回應(yīng)。直至天寶元年(742年),他才因道士吳筠的推薦,被唐玄宗召至長安,供奉翰林,其文章風(fēng)采名動天下,也深受唐玄宗的喜愛。但玄宗只是待其為文學(xué)弄臣,這使志向高遠(yuǎn)的李白深感痛苦,再加上權(quán)貴的讒言,他在京僅三年即棄官而去,繼續(xù)漫游生涯。安史之亂爆發(fā)后,李白投入永王李璘幕府,想要為國效力,但李璘旋因與唐肅宗爭位而敗死,李白受到牽連,被流放夜郎(在今天貴州境內(nèi)),途中遇赦,投奔族叔、當(dāng)涂縣令李陽冰,不久去世。
李白為人灑脫不羈,傲視權(quán)貴,他的詩歌也鮮明地反映了個性,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形式多變、種類浩繁,想象奇特、氣概豪邁、情緒激昂,開創(chuàng)了唐詩一大高峰。從藝術(shù)成就來說,他的樂府、歌行及絕句成就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傳統(tǒng)詩歌創(chuàng)作的一切固有模式,空無依傍,筆法多端,達(dá)到了任意隨性而變幻莫測、搖曳多姿的神奇境界。其絕句自然明快,飄逸瀟灑,能以簡潔明快的語言以表達(dá)無盡情思。賀之章初見即贊其為“謫仙人”,杜甫寫詩稱其“筆落驚風(fēng)雨,詩成泣鬼神”,唐詩的高峰向來“李、杜(甫)、白(居易)”并稱,李白占其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