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作品原文
山居秋暝
王維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山居秋暝譯文注釋
譯文一
空曠的山中剛下過一場雨,深秋傍晚的天氣頓時涼爽。
明亮的月光在松林間映照,清澈的泉水在山石上流淌。
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歸來,小河里漁船在蓮葉下?lián)u晃。
春天的美景雖然已經(jīng)消散,我在這深秋山中不愿回往。
譯文二
在那小雨才停之際,空曠的山林啊,已屆秋季,天氣逐漸向晚。只見明月照耀在松林之間,清泉在石上奔流。竹聲響起,原來是洗衣的女子還家,蓮葉擺動,原來是打漁的船兒歸來。任憑那春天的美景消散吧,這秋景也可以挽留王孫公子們呢。
注釋
浣(huàn)女:洗衣服的女子,浣即清洗。
下:這里是回來的意思,《詩經(jīng)·君子與役》有“日之夕矣,牛羊下來”句。
歇:消散。
山居秋暝作品鑒賞
賞析一
本詩描寫山村秋日暮色,把山村傍晚月照清泉、竹喧蓮動的景色描寫得極富生氣,充滿了詩情畫意。而詩人在山水中找到寄托、陶醉于隱居生活的愜意,也被生動地表現(xiàn)了出來。本詩是王維山水田園詩歌的代表作品之一。秋暝,秋晚。
本詩開篇點題。首聯(lián)僅用十個字就將空山雨后的秋季晚景形象地表現(xiàn)出來。寫法大氣,非常有寫意性。其中,“空”字用得極妙,一語雙關(guān),既將雨后天高云淡的情景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出來,突出了世間萬物之美,又暗示了詩人恬淡悠閑的心情。由此,新雨過后,山谷里空曠清新、涼爽宜人,讓人流連忘返的秋季晚景便呈現(xiàn)在了讀者眼前。
頷聯(lián)緊承上聯(lián)而來,繼續(xù)寫秋晚之景色。山雨之后,鄉(xiāng)村的一切都顯得那么清新、干凈,令人心曠神怡。松林被雨沖刷后,一塵不染,青翠欲滴;皎潔的月光照耀著幽靜的松林,四處一片靜謐。到此,詩人描寫的都是靜景。緊接著,詩人筆鋒一轉(zhuǎn),開始寫動景:清澈的泉水緩緩地在碧石上流淌,汩汩作響,猶如天籟般清脆悅耳?!懊髟隆迸c“清泉”,“照”與“流”,這一上一下,一靜一動,相互映襯,形成鮮明的對比,將幽靜清新的鄉(xiāng)村美景渲染得淋漓盡致。從表現(xiàn)手法上來看,詩人在此并未著墨太多,就自然而然地將景物的動人之處展現(xiàn)在人們面前,其爐火純青的藝術(shù)功力可見一斑。
頸聯(lián)的畫面動感很強,由寫景轉(zhuǎn)而寫人:竹林中傳來了陣陣歡歌笑語,原來是少女洗衣歸來了;碧綠的蓮葉晃動著向兩邊傾倒,原來是漁船輕輕地?fù)u蕩過來了。少女和漁船的到來,打破了原有的寧靜氣氛,使本詩更加具有動感的魅力。在這里,詩人采用了“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寫法。當(dāng)時正值傍晚,這種寫不僅合乎常理,也更能反襯出山村晚景的清幽。
尾聯(lián)兩句為詩人的主觀感受:詩人很鐘情這里寧靜安詳?shù)泥l(xiāng)村生活,想留下來。即使現(xiàn)在已不是春天,但秋天更動人。另外,詩人將《楚辭·招隱士》中“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的意思反用,含義雋永,志趣高雅,令人回味無窮。
本詩語言清麗優(yōu)美,字里行間滿溢感傷情懷,頗為感人。
賞析二
這首山水名篇,于詩情畫意之中寄托著詩人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首句“空山”二字點出此處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霽,萬物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氣之清新,景色之美麗,可以想見。接下來兩句寫景如畫,隨意揮灑,毫不著力。“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這兩句寫得很有技巧,而用筆不露痕跡,使人不覺其巧。這兩句可以說都是詩人高尚情操的寫照,是詩人理想境界的環(huán)境烘托。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說:“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p>
這首詩一個重要的藝術(shù)手法,是以自然美來表現(xiàn)詩人的人格美和一種理想中的社會之美。詩人通過對山水的描繪寄慨言志,含蘊豐富,耐人尋味。
清人黃生:右丞本從工麗入,晚歲加以平淡,遂到天成,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此非復(fù)食煙火人能道者。(《唐詩矩》卷一)
古代文人多借清秋而抒懷,此詩則屬其中之佳作?!短圃娊狻罚骸把排d淡中有致趣?!薄短圃娋亍罚骸坝邑┍緩墓惾?,晚歲加以平淡,遂到天成?!薄短圃姾线x詳解》:“前是寫山居秋暝之景,后入事言情,而不欲仕宦之意可見?!?/p>
賞析三
這是王維山水田園詩中的杰作,歷來為人們所傳誦。開篇先從大處勾勒,空曠的山林,小雨剛停,顯得是那么清新、質(zhì)樸,天色已經(jīng)向晚,正是一幅美妙的秋暮圖畫?!翱丈健币辉~,已奠定全詩格調(diào),這里的空并不是指空無一人,而是指回歸自然,未受塵俗所染,未受喧囂所害,而其中亦蘊含著王維所崇慕的佛家旨趣?!扒铩弊贮c題,但并未融合于詩句之中,卻似卓然而獨立,正與尾聯(lián)遙相呼應(yīng)。
頷聯(lián)再從小處寫景,明月初上,照耀在松林之間,清泉奔涌,在那石上流淌。“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贝寺?lián)對仗既工,而文辭又清新自然,似純?yōu)榭谡Z而毫無雕琢痕跡,但蘊含在樸素語句中的畫面是非常豐富的。蘇軾即將此聯(lián)作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之典范--月照松林,則自然恬靜,泉流石上,又充滿了活潑生趣,一靜一動,相映成畫。
頸聯(lián)打破了對天然景物的描寫,開始有人物出現(xiàn),但這人物似乎并不在詩人眼中、耳畔,而純出于想象。月色雖明,終非白晝,詩人所見所聞有限,但聽得竹林響動,便思乃浣女歸來,但見得蓮葉搖擺,便思乃漁船還家。這是未見其人而先聞其聲,如圖畫中竹林旁描衣襟半幅,蓮葉間繪船頭一抹,便見生趣。詩人所要表現(xiàn)的,是普通人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簡單、質(zhì)樸的生活,這正是隱者厭倦宦海風(fēng)波之后,所衷心向往、追求的生活。
尾聯(lián)便道,雖無春芳,但有秋意,只要擺脫俗塵煩擾,內(nèi)心恬靜,自然山林可居,此景可觀?!巴鯇O自可留”中的“王孫”,就是詩人自指,所指乃山間隱士。此句從《楚辭·招隱士》中“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以久留”一句化出,卻反用其意,指“王孫兮不必歸來,山中兮正可以久留”。而觀其前面所描寫之“松”、“泉”、“竹”、“蓮”,也皆被世人目為品性高潔之物,同時也往往是隱士用以自喻之物,則此詩所寫隱士生活,殆無疑矣,也見雖無斧鑿痕跡,但實際上每一字、每一句、每一種意象,都是精心選裁、精心雕鏤的結(jié)果。
賞析四
這首詩是詩人王維在居輞川時寫的,詩文描繪了秋雨后山居景象,體現(xiàn)了安閑自在的山鄉(xiāng)生活。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詩中第一句點明了當(dāng)時的季節(jié)和環(huán)境。在初秋的一個傍晚,空曠寂靜的山谷剛剛被新雨洗過,空氣變得非常清新。其中一個“新”字用得非常形象生動,此字一出,仿佛聞到了秋雨后清涼而帶著山村泥土芳香的空氣,令人心神舒暢。“空山”二字讓我們想象到空曠的山谷中,周圍都是茂密的山林,沒有人的蹤跡,所以這里好似世外桃源般清凈美麗。
詩人在接下來兩聯(lián)里寫到了新雨初晴后看到的或聽到的景象?!懊髟滤砷g照,清泉石上流”,這是詩人看到的景象,天色已暝,皓月當(dāng)空,月光星星點點點綴在茂密的松林上。山泉清冽,在山石間淙淙流淌,如一條潔白的素練,在月光掩映下發(fā)出閃閃星光,這樣優(yōu)美安靜的自然風(fēng)光是多么令人陶醉?。≡娙穗S意灑脫的兩筆,為我們描畫了一幅生動的自然風(fēng)光,語言準(zhǔn)確精練,形象生動,所以,這兩句也成為了寫自然風(fēng)光的典范。
上兩句的自然景色靜謐,接著詩人打破了這種安靜,寫到“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竹林里傳來了一陣陣的喧鬧的聲音,那是洗衣姑娘們洗衣歸來了,亭亭玉立的荷葉在搖動,是那順流而下的漁舟打破了荷塘的寧靜。原來在青松明月、翠竹青蓮中生活著這樣一群無憂無慮、勤勞淳樸的人們。詩人先寫“竹喧”,因為浣女還隱在竹林中;先寫“蓮動”,因為漁舟掩蓋在荷塘中,都是開始看不見,而后才發(fā)現(xiàn)“浣女”和“漁舟”的,這樣寫非常有真情實感,寫得很美妙,很有詩情畫意。
詩人在頸聯(lián)和頷聯(lián)中描繪的山景或人情仿佛就是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純潔而美好,兩聯(lián)動靜結(jié)合,將山鄉(xiāng)優(yōu)美淳樸的風(fēng)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美不勝收。只有內(nèi)心真正熱愛大自然,真正感受到自然之美的人才能這樣生動形象地寫出如此美麗的山景,所以,這些山景的描寫也反映了詩人對安靜純樸生活的熱愛和向往,表現(xiàn)了自己的高尚節(jié)操。同時這樣優(yōu)美的景色也和當(dāng)時昏暗污濁的官場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詩人越是寫山林非常優(yōu)美,越能反襯出他對官場的厭惡。
詩人在這里好像找到了自己理想中的世外桃源,所以最后他不禁說到:“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薄冻o·招隱士》中有:“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本是招隱逸之人出山的意思,而這里詩人反用其意,任由春天芳菲凋零,不必介懷,山中景色如此之好,可以把公子挽留。詩人覺得“山中”比“朝中”更好。詩人用自然灑脫兩筆,表明自己潔凈純樸情操,潔身自好不與官場同流合污的志向,表明歸隱之心。
這首五言律詩,用優(yōu)美的筆觸畫就了一幅唯美的山中景,詩人用筆細膩,刻畫景色動靜結(jié)合,形象生動,清新自然,充滿生活情趣。通過這幅優(yōu)美畫卷起興,最后抒發(fā)詩人歸隱志趣,情和景完美結(jié)合,讓人看不出一點雕飾痕跡,自然天成,完美無瑕。最后一句言志,含蘊豐富,耐人尋味。
山居秋暝作者簡介
王維(701-761)
字號:字摩詰
籍貫:太原祁(今山西祁縣)
作品風(fēng)格:清淡自然,辭秀調(diào)雅
詩人小傳:
王維(701年~761年),字摩詰,祖籍太原,父輩遷居蒲州(今山西省永濟縣),是唐代最著名的詩人之一。他于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旋任大樂丞,因故謫為濟州司倉參軍,后歸長安。安史亂之前,王維累官至給事中,他一方面對當(dāng)時官場感到厭倦和擔(dān)憂,另一方面卻又戀棧懷祿,不能決然離去,于是隨俗浮沉,長期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
王維詩畫俱佳,也通音律。他在詩歌上的成就很高,無論邊塞詩還是山水詩,各類主題皆有佳作,蘇軾贊為“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王維中后期詩作多描摹田園景物,再加上詩中濃厚的隱逸思想,上繼陶淵明、謝靈運,下開一代風(fēng)氣,與孟浩然并稱“王孟”。此外,他本人篤信佛教,詩中也多有反映,后人稱其為“詩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