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日本偷拍盗摄,一区二区在线免费视频,国产成人精品视频播放,午夜免费理论片在线看

《蟬》古詩翻譯賞析-李商隱-唐詩三百首

作品體裁:五言律詩 時間:2024-09-01 03:41

唐詩三百首第149首李商隱的《》,收錄于清人孫洙(蘅塘退士)《唐詩三百首》第五卷五言律詩。此詩為詠蟬詩名篇,詩人借詠蟬寄寓身世情懷。全詩以蟬喻己,詠蟬與抒情結(jié)合,物我合一,秋蟬之悲鳴,正是詩人不平之鳴。全詩立意超卓,章法靈活多變,意脈貫通,神韻悠揚。

作品原文

李商隱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蟬》古詩翻譯賞析-李商隱-唐詩三百首

譯文注釋

譯文一

蟬棲高樹餐風(fēng)飲露難以飽腹,徒然抱恨鳴叫只是枉然費聲。

到了五更時已叫得聲嘶力竭,樹色依然碧綠還是冷漠無情。

官職卑微猶如桃梗漂泊無依,故鄉(xiāng)庭院荒蕪已是雜草叢生。

多謝這樹上的蟬鳴使人警醒,我還不是和你一樣舉家清貧。

譯文二

蟬啊,你本來就居于高處,所以難得一飽,還徒勞地發(fā)出悲憤的鳴叫。從黑夜一直叫到五更拂曉,聲音嘶啞,越來越稀疏,但碧綠的樹木卻仍然無動于衷。我官卑職小,四處飄零,故園已經(jīng)長滿了野草,為什么還不肯歸去呢?辛苦你啦,蟬啊,是你警策著我,讓我全家都和你一般清白。

注釋

五更:舊時自黃昏至拂曉一夜間,分為甲、乙、丙、丁、戊五段,謂之“五更”,又稱五鼓、五夜。其中五更指天將明時,南朝陳伏知道《從軍五更轉(zhuǎn)》詩之五即有“五更催送籌,曉色映山頭”句。

薄宦:指官職卑微。

梗猶泛:語出《戰(zhàn)國策·齊策》,言蘇秦阻止孟嘗君相秦,說:“今者臣來,過于淄上,有土偶與桃梗相與語。桃梗謂土偶人曰:‘子,西岸之土也,挻子以為人。至歲八月,降雨下,淄水至,則汝殘矣。’土偶曰:‘不然。吾西岸之土也,土則復(fù)西岸耳。今子,東國之桃梗也,刻削子以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則子漂漂者將何如耳。’今秦四塞之國,比若虎口,而君入之,則臣不知君所出矣。”這里是指身世依舊飄零無依。

故園蕪:語出陶潛《歸去來辭》,有“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句。

已平:別本作“欲平”。

《蟬》古詩翻譯賞析-李商隱-唐詩三百首

作品鑒賞

賞析一

后人點評:

錢鐘書:蟬饑而哀鳴,樹則漠然無動,油然自綠也(油然自綠是對“碧”字的很好說明)。樹無情而人(“我”)有情,遂起同感。蟬棲樹上,卻恝置(猶淡忘)之;蟬鳴非為“我”發(fā),“我”卻謂其“相警”,是蟬于我亦“無情”,而我與之為有情也。錯綜細(xì)膩。

本詩為詠物詩名篇。詩人通過描寫高樹上凄鳴、孤棲的蟬,抒寫自己一生失意的悲郁,并借以表現(xiàn)自己高潔的品格。全詩委婉悲涼,凄愴感人。

首聯(lián)起興,“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高”指蟬孤棲高樹,暗比詩人自身清高的節(jié)操;蟬在高處餐風(fēng)露宿,自然“難飽”,這又暗合詩人的身世經(jīng)歷。由于“難飽”,蟬發(fā)出的鳴叫自然又是哀中有恨。然而,這“哀”、這“恨”都是無濟于事的,因為它們不能令自己擺脫窘境。這兩句詩暗示了詩人因為為人清高,所以生活陷入困境,他曾向當(dāng)權(quán)者求助,但卻未得到援助的坎坷經(jīng)歷。頷聯(lián)緊承首聯(lián),“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五更時蟬已經(jīng)鳴叫得聲嘶力竭,可是樹葉依然青翠碧綠,無動于衷,實在無情。蟬聲“疏欲斷”與“樹碧”看似沒有關(guān)聯(lián),詩人痛斥樹的冷酷無情似乎毫無道理,其實他是在以蟬自況,暗示自己的遭遇,通過這樣的描寫將自己受到忽視、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推上了頂峰。“樹”在這里可以被看做一些當(dāng)權(quán)者,他們本來有能力為詩人提供援助,卻對詩人的不幸視而不見,因此,詩人在這里的本意是批判他們的冷漠。

頸聯(lián)筆鋒陡轉(zhuǎn),詩人不再寫蟬,而是直接敘述自己的經(jīng)歷。這種寫法打破了詩題的束縛,拓寬了詩的境界。“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詩人官職卑微,如同浮萍,四處漂泊,居無定所,不由想象:家鄉(xiāng)的田園恐怕早已荒涼頹敗,被雜草淹沒了。想到這里,詩人的鄉(xiāng)思之情怎能不更加強烈?這兩句話與上文似無關(guān)聯(lián),其實是有暗線牽引的。比如“薄宦”就與“高難飽”、“恨費聲”相互照應(yīng)。這樣一來,詩人通過“詠蟬”自傷身世的意圖就更加明顯了。

尾聯(lián)又轉(zhuǎn)而寫蟬。詩人使用了擬人的手法,敬稱蟬為“君”,與“我”對舉,抒發(fā)一種與蟬同病相憐的憂傷。此聯(lián)既照應(yīng)了前文,又將詠物與抒情緊密結(jié)合起來,立意妙絕。詠物詩貴在“體物為妙,功在密附”。這首詠蟬詩“傳神空際,超超玄著”,被清代大學(xué)者朱彝尊譽為“詠物最上乘”。

賞析二

這是作者一首著名的詠物詩。詩人通過詠蟬寄寓自己的身世情懷。前二聯(lián)寫蟬高棲難飽,費聲鳴叫卻無人理解,純屬徒勞,這正是作者清高自處,而世情冷漠,無人相知的寫照。三聯(lián)寫作者因蟬聲引起的感受,抒發(fā)自己身為薄宦,漂泊外鄉(xiāng)的哀傷。最后則物我合寫,以蟬自警,表明自己要和蟬一樣堅守貞操,自甘清貧。詩以蟬起,又以蟬結(jié),章法嚴(yán)密,物態(tài)的精細(xì)刻畫與情意的婉轉(zhuǎn)表述達到了渾然交融與統(tǒng)一,確是托物詠懷的名作。

這是一首詠蟬詩,詩人抓住蟬的特點,和自己的情感相結(jié)合,抒發(fā)詩人的高潔情懷。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首句以寫蟬鳴起興。“高”指蟬棲息在高樹上,這暗喻詩人自己的清高;因為蟬在高樹上餐風(fēng)飲露,所以“難飽”,這又和詩人境遇感受暗中結(jié)合。因為“難飽”所以“恨費聲”,悲哀之余又多了一層“恨”意。然而恨鳴也只是徒勞,它依然身處困境,難以擺脫“難飽”境況。這是說,詩人因為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貧,雖然也曾向一些有能力的人表達自己希望得到幫助的意愿,但最終卻只是徒勞。詩人借蟬身居高樹,常常鳴叫的特點,寫出自己對“高”和“聲”的獨特感受。這樣蟬的特點就和詩人的情感完美地結(jié)合了起來,成功地實現(xiàn)了借物抒懷。

接著,從“恨費聲”引出了“五更疏欲斷”,又用“一樹碧無情”作襯托,這樣就把詩人不得志的抑郁情感推向了高潮。蟬的鳴聲一直響到五更天亮?xí)r,它的聲音已經(jīng)稀疏得快要斷絕了,而一樹的葉子還是依然那樣碧綠亮眼,并不為它的鳴聲“疏欲斷”而悲傷,顯得那樣冷酷無情。其實,蟬聲疏欲斷,本和樹葉的碧綠毫無關(guān)系,但詩人卻怪樹的冷酷無情。這樣寫看似毫無道理,但無理處卻正是詩人真實感情的流露。“疏欲斷”既是寫蟬,也寄喻詩人自己的身世遭遇。詩人暗中是在責(zé)怪有能力的人不伸出援手的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詩人接著又詠蟬,轉(zhuǎn)寫自己。這一轉(zhuǎn)就打破了詠蟬的限制,擴大了詩的內(nèi)容。詩人寫道:自己身居小官,到處奔波,就像是一個在水中到處漂泊的木偶人。這種不安定的生活,使他不禁懷想起家鄉(xiāng)來。他想此時,家中的田地應(yīng)該是雜草叢生了,詩人的思?xì)w之心就更加迫切了。這兩句看似和上文的詠蟬無關(guān),其實,“薄宦”和“高難飽”、“恨費聲”有聯(lián)系,因為官小祿微,所以難飽費聲。

末聯(lián)“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又回到了詠蟬上。詩人把蟬擬寫成“君”,把“君”和“我”并舉,詠物和抒情密切結(jié)合,同時,我的舉家清貧正呼應(yīng)了蟬的難飽;而蟬的鳴叫聲,又提醒我這個和蟬境遇相似的小官,家中田地已經(jīng)荒蕪,不免勾起歸鄉(xiāng)想法。

這首詩蟬的特點和詩人的情感緊密結(jié)合了起來,完美地達到了借物詠志的效果。

賞析三

李商隱的宦途,可以說是徹底的悲劇。

唐朝中后期,宦官專權(quán),而朝臣中也因為出身門第和政治觀點的差異而各結(jié)黨派,攻訐不休,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牛李黨爭”。牛指牛僧孺,這一派大多是科舉出身,門第不高,都靠寒窗苦讀以得中進士,邁入宦途,他們一方面主張加強科舉取士,一方面主張綏靖藩鎮(zhèn),以保證比較安穩(wěn)的政治局面。李指李德裕,這一派大多出身于世家大族,倚靠父祖地位而進入官場,即所謂“門蔭”出身,他們一方面主張加強門蔭取士,一方面主張對于分裂傾向嚴(yán)重的藩鎮(zhèn)予以堅決鎮(zhèn)壓,以維護朝廷的權(quán)威。兩派不僅僅在出身和政治上有很大分歧,其中還挾裹以牛、李二人為主的私人恩怨,于是牛黨上臺,往往盡斥李黨,李黨上臺則徹底排斥牛黨,黨同伐異,從唐憲宗時期開始,直至唐宣宗時期才結(jié)束,爭鬧了將近四十年。

李商隱就生活在這種大環(huán)境之下,他十九歲時即因文才而得到牛黨干將、太平軍節(jié)度使令狐楚的賞識,引之為幕府巡官,二十五歲進士及第,翌年即受聘于李黨的涇源節(jié)度使王茂元幕為書記,王茂元也愛其才,招之為婿。因此,李商隱既為牛黨所不容,認(rèn)為他辜恩,又不受李黨重視,被迫在兩黨的夾縫中求生存,于是無緣顯官,只能輾轉(zhuǎn)于各藩鎮(zhèn)充當(dāng)幕僚,郁郁而不得志,潦倒終身。

李商隱的這種悲哀,在這首《蟬》中有著非常鮮明、生動的表達,我們可以將其與駱賓王的《在獄詠蟬》對照來看。兩者都是借蟬自況——古人不知道蟬吸樹液而生,認(rèn)為它只飲露水,故此不茹葷腥,不染俗塵,可為士人高潔之象征。此詩首句即言蟬“高難飽”,此“高”字表面上是指處樹之梢,位置較高,實際上是暗指“高潔”。表面上說,蟬因處高,露水稀少,自然難以飽食,實際是說蟬因品德高潔,不為世俗所容,所以難得溫飽——李商隱以蟬自喻,認(rèn)為自己也是如此,他不肯蠅營狗茍,不肯諂媚牛李的任何一黨,所以才總是沉淪下僚,有志難伸。

仁人志士不得所用,自然難免要發(fā)悲怨之聲,但那又有什么用呢?正如蟬一般,即便“恨費聲”,叫得再響,叫得再辛苦,也終究只是“徒勞”。頷聯(lián)即承此意而細(xì)言之,說蟬終日鳴叫,直至五更,終于聲嘶力竭,其聲“疏欲斷”,但即便如此,卻“一樹碧無情”。“碧”字用得甚佳,樹木始終蒼翠欲滴,自在自綠,根本視蟬為無物,聽蟬鳴為無聲。這里是以樹木來暗指當(dāng)?shù)赖臋?quán)貴,他們根本不在乎有才能的士人在議論些什么,在抱怨些什么,他們只是好官自為,故稱“無情”。

此詩前兩聯(lián)寫蟬,借蟬自喻,后兩聯(lián)則將主體轉(zhuǎn)回到詩人自己,直接抒發(fā)內(nèi)心憤懣之情。詩人說自己不僅“薄宦”也即不受重用,而且“梗猶泛”,如同蘇秦寓言中的桃木人(桃梗)一般隨水飄零,遠離故鄉(xiāng)。于今回想起來,只覺此坎坷宦途實在無益,于是乃發(fā)出陶潛一般“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的慨嘆,覺得還不如回鄉(xiāng)隱居為好。此頸聯(lián)略顯頹唐,但隨即筆鋒一轉(zhuǎn),卻又出自傲之語。

詩人既然以蟬自喻,那便是認(rèn)為自己與蟬一般高潔,不染俗塵,于是他不僅引蟬為知己,還感謝蟬通過它的行為,通過它的鳴聲來督促自己、警策自己,要“舉家清”,全家都是一般的清潔無垢。這其實是自我警策,卻借蟬而道出,全詩也在自我抒情后再回歸于蟬,與前呼應(yīng),脈絡(luò)清晰。因此紀(jì)昀贊道:“前四句寫蟬即自喻,后四句自寫仍歸到蟬,隱顯分合,章法可玩。”朱彝尊也云:“第四句更奇,令人思路斷絕,三四一聯(lián),傳神空際,超超玄著,詠物最上乘。”

《蟬》古詩翻譯賞析-李商隱-唐詩三百首

作者簡介

李商隱(813—858)

字號:字義山,號玉谿生

籍貫:懷州河內(nèi)(今河南沁陽)

作品風(fēng)格:高華典麗

詩人小傳:

李商隱(813~858年),字義山,號玉溪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詩人。祖籍懷州河內(nèi)(今河南省沁陽市),生于河南滎陽(今鄭州滎陽),十九歲時因文才而受到牛黨成員、太平軍節(jié)度使令狐楚的賞識,引為幕府巡官。二十五歲進士及第,旋即被李黨成員、涇源節(jié)度使王茂元辟為書記,王茂元愛其才,招為婿,他因此遭到牛黨的排斥。此后,李商隱便在牛李兩黨爭斗的夾縫中求生存,輾轉(zhuǎn)于各藩鎮(zhèn)幕府充當(dāng)幕僚,終身郁郁而不得志。

晚唐之際,詩風(fēng)漸頹,是李商隱的出現(xiàn)將其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其詩構(gòu)思新穎,想象奇特,形象鮮明,語言優(yōu)美,風(fēng)格秾麗,七絕、七律尤為所長。他的很多詩揭露了當(dāng)時的政治黑暗和社會動亂,一些愛情詩與無題詩更是寫得纏綿悱惻,膾炙人口,但部分詩篇也過于隱晦迷離,難于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他與杜牧齊名,合稱“小李杜”,還和李賀、李白合稱為“三李”,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

更多李商隱的詩

閱讀排行

网站地图鄂icp备303531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