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三百首第284首杜牧的《泊秦淮》,收錄于清人孫洙(蘅塘退士)《唐詩三百首》第十卷七言絕句。秦淮,流經南京的秦淮河。首句寫河,煙靄罩著河面,月光照著沙。二句寫船停泊在河上,靠近酒家。商女,歌女。亡國,陳后主(叔寶)生活荒淫,不理朝政,亡了國。《后庭花》是《玉樹后庭花》曲的簡稱,陳后主作,常奏此曲,與嬪妃宮女飲酒作樂。末句寫秦淮舟中的商女和聽歌的官僚貴族不記隋軍在江北,陳隨即滅亡的往事,還喜唱樂聽那個亡國的靡靡之音。詩既詠史,又有諷刺時事的意思。
泊秦淮作品原文
泊秦淮
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泊秦淮譯文注釋
譯文一
煙霧籠罩寒水月光映照河沙,夜晚船停在秦淮河靠近酒家。
歌女們哪里會懂得亡國之恨,隔著江依然在高唱《后庭花》。
譯文二
煙霧籠罩著寒冷的水面,月色籠罩著沙灘,我在晚間泊宿在秦淮河上,靠近酒家。酒家里的樂伎不懂得什么是亡國之恨啊,隔著長江,猶自歌唱著《玉樹后庭花》。
注釋
秦淮:河名,發(fā)源于今江蘇省南京市溧水縣東北方,經南京流入長江,相傳為秦始皇南巡會稽時開鑿,用以疏通淮水,故稱秦淮河。
商女:商家之女,這里是指賣唱的樂伎。
泊秦淮作品鑒賞
賞析一
后人點評:
清人宋顧樂:深情高調,晚唐中絕作,可以媲美盛唐名家。(《唐人萬首絕句選評》卷六)
金陵作為六朝古都,曾繁華一時,尤其是秦淮河兩岸,更是當時豪門貴族、官僚士大夫享樂游宴的場所,“秦淮”也漸漸成為“紙迷金醉”生活的代名詞。杜牧目睹了唐朝國勢日衰,當權者昏庸荒淫,途經此地,觸景感懷,便寫了這首千古名作。本詩通過描寫夜泊秦淮所見所聞,表現(xiàn)了晚唐社會沉溺聲色的腐敗世風,抒寫了詩人對國事日非的關切和憂慮。本詩情感深沉,譏諷深刻。秦淮,即秦淮河,相傳為秦始皇開鑿用以疏淮水,故名。
首句寫景,竭力渲染秦淮河兩岸夜色的清淡素雅。煙、水、月、沙,被兩個“籠”字和諧地融合在一起,傳神地勾畫出秦淮河兩岸朦朧淡雅的景象,創(chuàng)造出一種冷清愁寂的氛圍。第二句敘事,點明時間、地點,平淡之中既照應詩題,也引出下文,交代了事件發(fā)生的緣由。此句承前說明前面所述景色是夜泊所見,又引起下文,說明詩人由于“夜泊秦淮”才“近酒家”,由于“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國恨”、“后庭花”,也由此才觸動了詩人的情懷。
詩的后兩句是詩人聽商女唱后庭遺曲所引發(fā)的感慨。詩人因“近酒家”而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歌女,所唱的多為靡靡之音,毫無家國之憂。詩人在此明為批評歌女“不知亡國恨”,實際上是在批判高官顯貴不知憂國憂民,反而沉湎于聲色犬馬之中。接著,詩人又由“亡國恨”引出了“后庭花”的曲調,借陳后主之故事,影射權貴們的荒淫,可謂鞭辟入里。這兩句詩反映了晚唐政治昏暗,手握重權的權貴官僚內心空虛、靈魂腐朽,不思如何治國,只知紙醉金迷地生活,從而表達了以詩人為代表的較為清醒的封建知識分子對國事的憂慮。《后庭花》,也稱《玉樹后庭花》,據(jù)傳為南朝陳后主所作。當年隋兵南下伐陳,陳朝形勢緊急、危在旦夕,而陳后主仍然縱情享樂,終于亡國做了階下囚。因此此曲也被后人稱為“亡國之音”。這兩句詩從字面上看似在嘲諷“商女”,實際是詩人有感于晚唐國事衰微、世風頹靡的現(xiàn)狀,笑罵那些沉湎歌舞、荒淫昏庸而不知“國之將亡”的統(tǒng)治者。“猶唱”二字意味深長,巧妙地將逝去的歷史、頹敗的現(xiàn)實和想象中的未來聯(lián)系起來,表現(xiàn)出詩人對唐朝命運的關切和憂慮。
本詩融景、事、情、意于一爐,景為情設,情因景至,語言自然妥帖,構思巧妙嚴謹,實不愧為千古名篇。
賞析二
這首詩通過從夜泊秦淮的所見所聞,揭露了晚唐統(tǒng)治階級沉溺聲色,醉生夢死的腐朽生活;抨擊了他們只知貪圖享樂,不問國家前途的罪行,抒發(fā)了作者無比的悲憤。首句創(chuàng)造了悲涼的意境,茫茫沙月,迷蒙煙水,寫出了江夜的蕭瑟寂寞。第二句上下承轉,三、四句重在抒情,由“酒家”引出“商女”,由“商女”引出唱《玉樹后庭花》的靡靡之音。從觀感到聽覺,敘事中有抒情,抒情中有議論,構思頗具匠心,情感深沉,譏諷深刻,具有強烈的感人力量,是杜牧七絕中的優(yōu)秀篇章。
《玉樹后庭花》是南朝陳后主所作,據(jù)說其詞浮艷,其調萎靡,簡直是南陳腐敗政治的重要象征,故而其后南陳為隋所滅,陳后主從帝王淪落為街下囚,人們就都評論說,這《玉樹后庭花》乃是亡國之音?!敦懹^政要》中就記載著杜淹對唐太宗所說的話:“前代興亡,實由于樂,陳將亡也,為《玉樹后庭花》,齊將亡也,而為《伴侶曲》,行路聞之,莫不悲切……”
音樂真的能夠亡國嗎?那當然是不可能的事情,就連唐太宗聽了杜淹的話,都不禁搖頭說“不然”。但是一個時代所流行的音樂,確實能夠反映時代的風貌,其實不是音樂亡國,而是亡國有樂,對于一個即將崩潰的時代、即將滅亡的國家來說,有識之士是可以從流行的音樂中得到警示的。
杜牧此詩,即本此意。詩的開篇先營造清冷、迷茫的寒夜景象,然后點名地點,是在秦淮河上,臨近某座酒家。即以“酒家”二字自然過度到“商女”,說那些樂伎不懂得亡國的悲痛、憤懣啊,竟然還在唱《玉樹后庭花》這種亡國之曲呢。如前所述,并非因商女唱此亡國之音,唐朝就會滅亡,但分明因為唐朝的政治每況愈下,世風也日漸頹靡,所以才會又有亡國之音出現(xiàn)。杜牧是將南陳與自己所處的時代相類比,暗示原本繁盛的唐朝也已然江河日下了。“不知”、“猶唱”的對比,正見普通民眾之不悟,而詩人如眾醉獨醒,反而被迫沉浸到無窮無盡的痛苦之中去了。只有理解了這一層含義,再讀此詩,才能真切地體味到作者的悲愴和無奈。
賞析三
這首七律詩是詩人在赴任揚州刺史時,路過六朝古都建康。雖然此時唐朝的都城不在建康,但秦淮河兩岸,依舊酒旗招展,絲竹聲聲,一派熱鬧繁華勝過京城。
“煙籠寒水月籠沙”,首句就寫得非同一般,兩個“籠”字,將煙、水、月、沙四種意象和諧完美地溶合在一起,烘托了一種迷蒙清冷、柔和幽靜的水邊夜色。首句的景色應該是第二句詩人“夜泊秦淮”時所見,如果按順序來寫,應該是先有“夜泊”后有夜景,詩人巧妙地顛倒順序,先寫夜景,有先入為主、先聲奪人之妙,給人強烈的吸引力。次句“夜泊秦淮近酒家”,為首句景色點明了時間、地點,使首句的景色更加鮮明、獨特。“夜泊秦淮”照應了詩題,“近酒家”有引起下文“商女”的作用。
“商女不知亡國恨”,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們所唱的曲目都是由聽者的趣味決定的。所以寫商女不知道亡國之恨只是曲筆,而真正“不知亡國恨”的是那些欣賞音樂的達官貴族們。“隔江猶唱《后庭花》”中的《后庭花》,便是《玉樹后庭花》,據(jù)說此曲是南朝陳后主創(chuàng)造的樂曲,這靡靡之音,早已使陳朝滅亡。而如今又有人在國家衰微之際,以聽亡國之音取樂,不關心國事,這怎么不會使詩人擔憂歷史重演呢?“隔江”二字,是承接上句“亡國恨”的故事而來,指當年隋兵列軍江北,僅一江之隔的南朝危在旦夕,而陳后主依然沉溺聲色,不理朝政。“猶唱”二字,既指隋兵臨江,陳朝的危急;又指當今沉迷聲色的權貴;又表達詩人深切擔憂之情,也有詩人對當今沉溺玩樂的達官顯貴的辛辣諷刺,涵義深沉,感情悲痛。官僚貴族們以聲色歌舞、紙醉金迷的生活填補他們腐朽空虛的靈魂,這不正是和曾經的陳朝現(xiàn)象一模一樣嗎!難道衰亡歷史要重演嗎?深深的擔憂之情,躍然紙上。
整首詩表達委婉,情感悲愴。
泊秦淮作者簡介
杜牧(803—853)
字號:字牧之,號樊川居士。
籍貫: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
作品風格:豪邁俊爽,拗峭清麗
詩人小傳:
杜牧(803年~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京兆萬年(在今陜西省西安市內)人,唐代著名詩人。他是唐文宗太和二年(828年)的進士,授職弘文館校書郎,后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jié)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再任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終官至中書舍人。
杜牧的文學創(chuàng)作有多方面成就,詩、賦、古文都可稱為名家。他主張凡為文以義為主,以氣為輔,以辭采章句為之兵衛(wèi),對作品內容與形式的關系有比較正確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長處,以形成自己的特殊風貌。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杜牧與李商隱齊名,并稱“小李杜”,以相應唐朝前中期的李白、杜甫。其古體詩受杜甫、韓愈影響,題材廣闊,筆力峭健,近體詩則以文詞清麗、情韻跌宕見長。重辭采的時代傾向和他個人“雄姿英發(fā)”的特色相結合,風華流美而又神韻疏朗,氣勢豪宕而又精致婉約,就此產生了相當多的佳作。后世稱其為“杜樊川”,有《樊川文集》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