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三百首第291首李商隱的《夜雨寄北》,收錄于清人孫洙(蘅塘退士)《唐詩三百首》第十卷七言絕句。巴山泛指蜀地,常常夜雨,寫的是實際情況。已是秋天,池里都滿了水,旅人易有鄉(xiāng)愁,妻子又來信詢問歸期,而又不知何時才能歸去,鄉(xiāng)愁當然就倍增了。為聊以自慰并安慰親人,只有寄希望于將來了。“何當”是什么時候能夠的意思,什么時候能夠回到家里,在西窗剪燭夜談,談?wù)劗斈臧蜕揭褂陼r的思想情緒呢?問歸期而未有期,又把期望寄托在將來,寫詩時寫到巴山夜雨,將來也談巴山夜雨,這就把目前和將來聯(lián)系起來,顯得情緒委婉纏綿,有無窮的意味。
夜雨寄北作品原文
夜雨寄北
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夜雨寄北譯文注釋
譯文一
你問我的歸期我還沒有定期,今夜巴山的秋雨漲滿了水池。
何時才能在西窗下共剪燭花,面對面傾吐今夜對你的相思。
譯文二
你問我何時歸去啊,我卻還沒有定下歸期,此刻身在巴蜀,夜雨綿綿,秋天的塘水高高漲起。不知道什么時候咱們才能一起在西窗下剪燭共語啊,那時候再回過頭來,回想今日這巴蜀夜雨的情境。
注釋
寄北:別本作“寄內(nèi)”,誤。此詩作于唐武宗大中五年(851年)冬至九年(855年)冬之間,當時李商隱留滯巴蜀,而其“內(nèi)人”(妻子)王氏則卒于其赴蜀前,且此后他未曾續(xù)弦。
巴山:泛指巴蜀境內(nèi)的山巒。
夜雨寄北作品鑒賞
賞析一
后人點評:
清人紀昀:探過一步作結(jié),不言當下云何而當下意境可想。作不盡語每不免有做作態(tài)。此詩含蓄不露,卻只似一氣說完,故為高唱。(《玉谿生詩說》卷上)
這是一首抒情詩。詩題又作《夜雨寄內(nèi)》,“內(nèi)”就是“內(nèi)人”,也就是妻子。但有人考證,以為本詩是大中五年(851年)七月至九月間,詩人入東川節(jié)度使柳中郢梓州幕府時所作。當時其妻王氏已歿(王氏歿于大中五年夏秋間)。因此本詩應是寄給長安友人。今傳李詩各本均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從詩的內(nèi)容看,按“寄內(nèi)”理解,似乎更合適一些。其實,詩人入梓幕,與其妻仙逝,均在大中五年夏秋之際,即使王氏仙逝居先,詩人詩作在后,當時交通阻塞、信息不靈,也是完全可能的。即使是詩人得到了妻子去世的消息,本詩作追憶解,也未嘗不可。
前兩句,詩人以問答和對眼前環(huán)境的描寫,闡發(fā)了孤寂的情懷和對妻子深深的懷念之情。首句一問一答,將無法擺脫的矛盾陳列出來,起伏有致,極富表現(xiàn)力。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兩相對立,已躍然紙上,為全篇營造出悲愴沉痛的氛圍,奠定了哀傷的基調(diào)。次句“巴山夜雨漲秋池”,看似寫眼前景,實際包含了無盡的相思情。詩人將心中那綿綿羈旅愁、無盡相思苦與夜雨交織在一起,將歸期而未有期的沉痛情緒渲染得更加充分。詩人獨自一人寄居在他鄉(xiāng),夜雨淅淅瀝瀝,此情此景本身就惹人傷感。再加上漲滿秋池這一精細而又富于實感的景象,讓人感覺詩人內(nèi)心無法擺脫的愁思,似乎也彌漫于巴山蜀水之間了。
后兩句,詩人從眼前景生發(fā)開去,馳騁想象,另辟新境,寫出了團聚時的幸福景象。“共剪西窗燭”化用杜甫《羌村三首》中“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的詩意。前句著“何當”二字,意思是說“什么時候才能夠”,與開篇的“未有期”相呼應,詩人心中熱切的盼望與難以料定的惆悵融合在一起,更見濃情。來日相聚時,同在西屋的窗下竊竊私語,情深意長,徹夜不眠,以致蠟燭結(jié)出了蕊花。兩個人一起剪去蕊花,仍有敘不完的離情,言不盡的喜悅。于是,詩人想象中的樂,自然更反襯出今夜的苦;而詩人今夜的苦又成了剪燭夜話的談資,增添了重聚時的樂。
這首詩是詩人即興而作,表現(xiàn)出其內(nèi)心剎那間的情感變化。全詩語淺情深,曲折而含蓄,在遣詞造句上無一絲矯揉造作之氣,充分體現(xiàn)了李商隱詩的另一面:質(zhì)樸自然而又“寄托深而措辭婉”的藝術(shù)風格。
賞析二
這是作者滯留荊巴時寫給北方的妻子的詩。詩的第一句一問一答,先停頓,后轉(zhuǎn)折,已將羈旅的愁和不得歸的苦表明。第二句明寫夜雨淅淅瀝瀝漲滿秋池,實際上作者的一腔愁苦寓于其中。后兩句,另辟新境,想象重聚時追話今夜的情景。詩的語言明白如話,意蘊卻曲折深婉。結(jié)構(gòu)上時間和空間回環(huán)對照融合無間,達到了內(nèi)容與形式的完美結(jié)合。
客居異鄉(xiāng),思念親友,感傷離別,一般正當此際,都會回想當初會聚時的情景,然而李商隱此詩卻獨辟蹊徑,不思過往,反想日后。詩的次句營構(gòu)出一幅山巒重疊,夜雨濛濛,秋水高漲的情境,其中每一點都可寄予愁思——巴山險僻,又非故鄉(xiāng),一愁;夜雨迷離,使人難眠,再愁;秋池高漲,歲已過半,三愁。以此三愁,緊接前面“歸期未有期”的慨嘆,便將異鄉(xiāng)游子思家、思親、思友的情緒全方位烘托出來。
但倘若僅僅如此,此詩亦未必見得上乘。詩人隨即將筆鋒一轉(zhuǎn),想及日后,當他終于歸還鄉(xiāng)梓,與親友剪燭夜話之際,此時此刻的惆悵心境,是不是值得再回味一番,長作唏噓呢?詩人言外之意:這一日正不知何日才能到來,使人憧憬,同時也更添此刻之惆悵。“何當”二字呼應“未有期”,最見精妙。
詩避重復,然而李商隱卻連用兩處“巴山夜雨”(其實是重復“巴山夜雨漲秋池”,結(jié)句省略了“漲秋池”三字),以未來虛擬的回憶,與眼前實景相重合,形成了獨特的回環(huán)往復的章法,從而凸顯纏綿悱惻的情思。重復當避而不避,不避而更勝避之,這才是大家手筆,可化腐朽為神奇。
賞析三
唐宣宗大中二年(848),李商隱客居巴蜀,寫下這首詩寄給北方的妻子(一說朋友),表達他的思鄉(xiāng)之情。
“君問歸期未有期”,首句一問一答,頓挫跌宕,和諧有致,極具表現(xiàn)力。意思是說:“你問我回家的日期,唉,現(xiàn)在還確定不下來?。?rdquo;羈旅愁情和不能歸的痛苦,盡在言中。接著,詩人宕開一筆,寫此時眼前的景色:“巴山夜雨漲秋池”,夜雨還在淅淅瀝瀝地下著,密密麻麻,漲滿秋池,彌漫整個巴山夜空。夜雨彌漫整個夜空,其實,也彌漫在詩人的心里。詩人寓情于景,將思鄉(xiāng)情懷寫得纏纏綿綿。接下來,詩人沒有繼續(xù)傾訴愁苦,而是由眼前景色,生發(fā)開去,展開豐富的想象,表達“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美好愿望。構(gòu)思新穎,出人意外。但細品起來,又字字發(fā)自肺腑,情感真摯。“何當”二字,暗含表達愿望之意,呼應首句,這句話也就是從首句中引申出來的。詩人憧憬著未來兩人團聚,“共剪西窗燭”,字里行間流露了詩人深切的思念之情。“卻話巴山夜雨時”,此時詩人只能“獨聽巴山夜雨”聲。夜不能寐,詩人獨剪殘燭,在淅淅瀝瀝的巴山秋雨之夜閱讀妻子詢問歸期的來信,而歸期無準,可以想象,他當時心境該是多么苦悶、孤寂。而詩人卻越過現(xiàn)實孤苦境況,跳筆寫未來團聚時和家人歡樂地講述今夜雨。這正是以樂景寫哀情,未來的樂正反襯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將成為未來剪燭夜話的話題,又增添了重聚的樂。此時,詩人內(nèi)心苦與樂交織在一起,回環(huán)對比,纏綿悱惻。這不禁使我們聯(lián)想到,此時詩人的心也許早飛到了北方的家里和他們團聚呢。結(jié)尾意蘊悠長。
這首七絕小詩,語言通俗簡潔,表達卻曲折起伏,委婉蘊藉,虛實相生,情景交融,余味無窮。
夜雨寄北作者簡介
李商隱(813—858)
字號:字義山,號玉谿生
籍貫:懷州河內(nèi)(今河南沁陽)
作品風格:高華典麗
詩人小傳:
李商隱(813~858年),字義山,號玉溪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詩人。祖籍懷州河內(nèi)(今河南省沁陽市),生于河南滎陽(今鄭州滎陽),十九歲時因文才而受到牛黨成員、太平軍節(jié)度使令狐楚的賞識,引為幕府巡官。二十五歲進士及第,旋即被李黨成員、涇源節(jié)度使王茂元辟為書記,王茂元愛其才,招為婿,他因此遭到牛黨的排斥。此后,李商隱便在牛李兩黨爭斗的夾縫中求生存,輾轉(zhuǎn)于各藩鎮(zhèn)幕府充當幕僚,終身郁郁而不得志。
晚唐之際,詩風漸頹,是李商隱的出現(xiàn)將其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其詩構(gòu)思新穎,想象奇特,形象鮮明,語言優(yōu)美,風格秾麗,七絕、七律尤為所長。他的很多詩揭露了當時的政治黑暗和社會動亂,一些愛情詩與無題詩更是寫得纏綿悱惻,膾炙人口,但部分詩篇也過于隱晦迷離,難于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他與杜牧齊名,合稱“小李杜”,還和李賀、李白合稱為“三李”,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
夜雨寄北擴展閱讀
渡桑干
唐·劉皂
客舍并州已十霜,歸心日夜憶咸陽。無端又渡桑干水,卻望并州是故鄉(xiāng)。
俞陛云在《詩境淺說》中評李商隱《夜雨寄北》,說:“此與‘客舍并州已十霜’皆首尾相應,同一機軸。”兩首詩同樣重復用詞,卻不僅不給讀者以繁冗之感,反而使得詩之前半與后半銜接呼應,渾然一體,更顯得情思綿長。